您好!欢迎访问厦门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福友书籍> 福友书籍

品质管制大全

分类:福友书籍  发布日期:2018-09-03 11:21:57  浏览次数:1570  [返回]

          品质管制大全
          作业:钟朝嵩(台湾)   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1523912 

世界需要中国制造,中国制造需要中国品质!
本书为钟朝嵩教授毕生实战经验整理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自1974年台湾初版以来,历经多次改版、增修订,迄今为止已加印38次,常年畅销于台湾、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发行销量逾40万册,堪称东南亚地区之“品质管理宝典”。



定价:80.00元







世界需要中国制造,中国制造需要中国品质!
本书为钟朝嵩教授毕生实战经验整理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自1974年台湾初版以来,历经多次改版、增修订,迄今为止已加印38次,常年畅销于台湾、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发行销量逾40万册,堪称东南亚地区之“品质管理宝典”。



钟朝嵩先生
台湾桃园人
■ 毕业于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石川馨研究所

现任:
■ 台湾中原大学、成功大学工管研究所教授,中央大学统计研究所教授
■ 先锋品质管理研究发展中心主持人

专长:
■ 深入研究及推广TQM、QCC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常年深入企业讲授与辅导工作。

荣誉:
■ 获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感谢状泰国和菲律宾品管总部颁奖、获印尼前总统苏哈托亲自颁赠奖状。

代表著作:
■《QCC品管圈实务》
■《TQM全面品质管理》
■《实用品质管理》
■《品质管制大全》




上册
第一篇  基本统计方法
一、品质管理的概念
二、统计方法的基础
三、各种分配
四、计量值的检定
五、计量值的推定
六、计数值的检定
七、计数值的推定
八、相关与回归
九、实验计划法

第二篇  管制图
一、管制图的概念
二、管制图的作法
三、管制图的数学理论
四、管制图的看法
五、点的变动与制程分配的关系
六、管制图的性能
七、管制图的应用
八、制程的解析
九、管制项目展开方式

下册    
第三篇  抽样检验
一、抽样检验的概要
二、计数值的抽样检验
三、计量值抽样检验
四、抽样检验实施
五、实施厂内检验应注意事项

第四篇  品管实施方法
一、品质管理活动
二、品质管理的导入和教育
三、品质管理的标准化
四、品质管理组织与运营
五、品质设计
六、原料管制
七、设备管制
八、制程管制
九、品质保证



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于1994年成立,是全中国最早成立的管理顾问公司之一。恭逢盛世,商机无限,10年来福友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企划出版了30余本被誉为“制造业管理经典用书”的“福友现代实用企业管理书系”、举办了500余场被赞为“制造业经典管理课程”的讲座、辅导各类型企业2 500家,成效卓著,被业界评价为“全中国最好的制造业管理顾问公司之一”。
尽管已小有成就,但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厦门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深深的感觉到要改善国内的管理现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品质”方面更需要有所作为——
众所周知,全球范围内都可以买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民生用品。然而在欣喜的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制造”在很多时候只能是廉价品的代名词,除去成本、贸易、人文因素以外,福友顾问师这几年来深入祖国大江南北指导各类大中小型企业,凭心而论,看到不少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离国际品质水平确实还有一定的距离。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案、西班牙烧鞋案等个案上客观折射出这一现状。

从长远国际竞争力而言,更必须正视品质问题,近年来全民义务教育的推广,民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去年以来,华南华东的部分地区还出现了 “民工荒”,以往企业仰赖的低劳动成本赢取竞争的途径必须转化,除创新之外,推动全面品质管理,制造出既 “价廉”又“物美”的产品,已成为赢得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最佳竞争利器。

我自创办厦门福友企管顾问公司之始,便将“提升人的品质”作为本企业经营的宗旨,福友策划的第一本企管专著便是1996年本人编写的《品质管理》,被国内企业誉为“管理宝典”; 后续又陆续策划了《如何推行5S》、《SPC统计制程品管》等品管专著,将“基础却能治企业百病的品管良药5S”、“品质工作的成效在于制程中的统计控制——SPC”引进中国大陆,大大提升了受指导企业的生产力。

尽管福友目前的工作已有所成效,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对品管的重要性有所体认,但不少国内企业对品质管理还停留在一时的观念追捧上,而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务工作中去,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品管知识经验缺乏,不少人误将质检、认证等环节、片断当作“品管”,以至于品管效果无法彰显,从而令企业管理者产生质疑,最终导致品质管理工作无法善终。

综合上述,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而我们将2005年定义为 “福友品质元年”;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要尽快改善国内品质现状,单单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共襄胜举:2005年始,将陆续引进日本、台湾更多的品质管理经典书籍,并配合训练课程推广到大陆,以尽快普及正确的品质理念、做法,迅速提升国内品质水准。

福友有信心,假于时日,“中国制造”定将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国人也定将以此为荣,大陆企业将以此赢得世界市场。
本期同时推出的《品质管制大全》、《实用品质管理》两书的作者钟朝嵩先生系国际品管大师石川馨先生的爱徒,现任中原大学、成功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先锋品质管理研究发展中心主持人。

钟朝嵩教授深入研究及推广TQM、QCC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已近50年,常年深入企业讲授与辅导工作,并经常受邀前往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进行全国性的品管圈诊断及讲座,召集并主持这些国家间的联合品管代表组织 ( ICQCC COORDINATING COMMITTEE )。因成绩卓著、业绩斐然,获得过日本科学技术连盟(JUSE)感谢状、泰国和菲律宾品管圈总部颁奖等,还获得过时任印尼前总理的苏哈托先生亲自颁奖之殊荣。
如此一位台湾品质管理泰斗所整理出来的品质管理专著,定将对我们的品质管理水平提升产生积极有效乃至深远的作用。后续我们将陆续引进钟朝嵩教授的其他品质专著,敬请期待。



第一篇 基本统计方法

一、品质管理的概念
(一)品质管理的演进
人类生活水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日益提高,工业产品也随着人类的要求,由简单走向复杂,由粗糙走向精密,工业生产的方式也就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当然,品质管理为了适应工业生产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得不自求进步了。
品质管理就是这一个多世纪来的进化结果,进化过程大略分为下列七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为操作人员的品质管制
因为18世纪的生产方式大都由操作人员个人负责整个制品,而当时大部分的操作人员本身也是老板,由原材料至成品销售都由操作员一人负责,消费者反应及品质情报能很快传递,所以每一操作员都能完全自行管制其制品品质。

2. 第二阶段为领班的品质管制
18世纪近代科学管理方法诞生以后,一般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多数人集合在一起生产,所以将工作相同的许多人集合在一起,置于一个领班的监督之下,由领班来负责管制每一作业员所生产的制品管制。

3. 第三阶段为检查的品质管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厂组织更为复杂,每一位领班要管理大量工人,对每一位工人及每一制品就无法全部监督到,为管理制品品质,只好指定一位专责人员负责检验,选择良品与不良品以控制产品品质。

4. 第四阶段为统计品质管制
所谓统计品质管理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是由1924年美国人W.A. Shewart的管制图开始,对于制造工程的管理,根据过去的制程能力,推算出它的三条管制界限,由此进行各种管理。
这一时期,还有道奇&罗米格的抽样检验,戴明到日本指导各企业,也是以管制图和抽样检验为主要手法,并设立戴明奖,颁给统计品管做得很好的公司。1962年以后,日本全国亦普遍流行一个口号:不懂统计方法的工程师,是二流的工程师。由此亦可看出统计品管在工业生产方式上是最有效、最有用的管理工具。
但在推行统计品管之后发现,只有工程师懂得应用仍然不够,因为局限于在制造部门作解析,以现场制造单位为主体。但品质问题并不是现场本身就可做好的,而是应对开发、企划、设计试作等每一阶段都要全面加以管制。于是衍生出全面品质管理。

5. 第五阶段为全面品质管制
全面品质管理是把品质管理由过去的技术、制造、检验部门,扩大到市场调查、研究发展、品质设计、原料管理、品质保证、销售服务等各部门,建立品质体系以做好品质管理。但此体系的运转和管制,需以品管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可以不管,可以说是一种专家式的品管,且大多注重理论的研究。这种在美国推动的模式,称为全面品质管理,简称TQC(Total Quality Contro1)。
就在同时,日本也推行TQC,不过是一种注重实务,动员全公司全体人员参加的TQC,于是日本在1968年的QC研讨会中,决定把日本式的TQC称为CWQC。

6. 第六阶段为全公司品质管理
日本式的品质管理为了有别于美国的TQC,遂将之称为CWQC(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目前,CWQC这个名词在世界各国已相当普及。但最近西方欧美各国则把CWQC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从企业经营的立场来说,为达成经营的目的必须结合公司内所有部门全体人员协力合作,构成一个能共同认识、易于实施的体系,并使工作标准化,且使所订的各种事项确实实行,使自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采购、制造、检查、试验、出货、销售、服务为止的每一阶段的品质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这就是全公司品质管理,简称TQM。
台湾因与日本环境、背景不同,在推行TQM时,又发生种种问题,而无法使TQM落实。为了使TQM更落实,更发挥其功效,于是在1980年开始推行品经体管理。
所谓品经体,是企业内能发挥经营活动的现场基本单位的同一部门内主要的干部人员,由部门主管领导,主动进行品质经营活动所组成的单位(QM Unit,Quality Management Unit System)。这些单位作为全公司品质经营的基本单位,明确本部门的任务职掌,在日常要项管理的原则下,动员全体力量,转动PDCA管理循环,活用专题研究及品管圈活动,贯彻上级方针,有效达成质、量、成本的最佳经营效果,这种管理称为品经体管理(QMU System)。
自己公司的TQM做好了之后,还需考虑外围问题,即卫星公司也要导入TQM,与中心公司配合,才不致使材料、零件等发生问题。如此连结有关公司,共同进行TQM,这种成一集团的TQM,就是所谓的GWQC。

7. 第七阶段为全集团品质管理
推行TQM之后发现,只有中心公司推行TQM,而卫星公司并未导入TQM,常发生因为卫星公司的原材料或零件出问题,造成中心公司莫大的困扰和损失。为了彻底解决此问题,应当将卫星公司导入TQM中,也就是结合中心公司、卫星公司及销售公司连贯而成的品质管制整体体系,此即所谓的全集团品质管理,简称GWQC(Group-Wide Quality Control)。
GWQC是把品质好、交期准确、成本低的卫星公司和销售公司纳入自己集团体系里,不好的则排除在外。这和一般所谓的中卫体系制度的建立,是基于同一理念而产生的。
在现今企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推行GWQC,才能稳操胜算、运转自如。也可以说,GWQC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在企业竞争上欲居于领先地位不可或缺的要件。

(二)何谓品质管理
现代的工业生产,都希望生产价廉物美又有用途并为顾客所喜欢购买的产品。为达成这种工业生产目的,所作的一切努力和活动,就是今日我们所谓的品质管理。

1. 品质管理的定义
⑴ 朱兰(J.M.Juran)的定义
品质管理是指所制定的品质规格,及为了使产品的品质达到所制定的品质规格所应用的一切方法。
统计品质管理即在品质管理中以统计方法为工具。
⑵ 费根堡姆(A.V.Feigenbaum)的定义
综合(全面)品质管理是组织机构内(厂内或公司内)各部门对有关品质发展、品质保持、品质改进的各项努力,综合成为一个有效组织,以便使其能在最经济的水准下,生产一种可以使顾客完全满意的产品。
⑶ 戴明的定义
统计品质管理是在生产的各阶段里,都应用统计方法,使其能最经济地产出用途最广、销路最好的产品。
⑷ 石川馨的定义
新的品质管理是致力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而使产品成为最经济、最有用途又能使顾客十分愿意去购买的东西。为达成这一目的,必须结合公司内的经营、制造、工场、现场设计、技术、研究、计划、调查、事务、资材、仓库、销售、营业、庶务、人事、管理等部门,也就是公司各部门全体人员协力合作,构成一个能共同认识,易于实施的组织,并使工作标准化,且使所订的各项事项确实实行。
为了使其能顺利推行,应该综合利用新的统计方法,利用物理、化学、电气、机械等固有的技术,并且利用标准化、自动化、设备管理、OR、IE、MR等手段。

2. 品质的含义
⑴ 品质的含义
品质为达成制品的使用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性质。
使用制品的是消费者,我们希望生产出消费者最满意、最适合的东西,而不是最高级、最优良的东西。
例如现有甲、乙、丙三种钢笔:
甲种是非常高级,性能也非常优良的钢笔,价格是2 000元;
乙种是性能还算不错,一般可以使用的普通钢笔,价格是200元;
丙种是性能极差,常写不出字的钢笔,价格只5元。
如果这三种钢笔要普通学生挑选的话,大部分人一定都愿选购乙种钢笔吧!
所以在品质管理里,我们评论品质的好坏时,绝不能把制品的性能和制品的价格分开考虑,只有在估计制品的实际用途和其价格后才能评定。所以品质管理所谓的优良品质的东西,很多人都误以为是最高级、性能最优良的东西,而实际上是指性能适合顾客要求,而又能使顾客非常满意的东西。
⑵ 品质水准
一般品质可分为生产者想要达到的所谓的目标品质(设计品质)及在实际生产时所能达到的实际品质(制造品质)。在实施品质管理时,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实际品质与目标品质一致,如果未达目标品质,应立刻采取某种适当的措施使制造品质与设计品质一致。
所以要实施品质管理之前必须先决定品质的目标应放到哪一个水准。
品质水准必须考虑下列事项来决定:
● 企业的经营方针;
● 市场的需求;
● 公司经营上的总合能力。
⑶ 品质特性
虽然决定了品质水准,但如果无法以具体的尺度表示出来,是无法做好品质管理的。
其实所谓的品质可说就是顾客对物品的期待或需求,所以品质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不管顾客所期待的物品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企业都必须构想出能实现的具体的手段,也就是把顾客所期待的品质,使用能测定的具体特性值来表示,这种特性就是品质特性。
品质特性最好能用定量的值来把握,有计数值和计量值两种。如某零件的直径12mm±0.02mm,这种能以连续量来测定的品质特性称为计量值。如某零件的伤痕是以个数来计算的,这种以个数来计算的品质特性称为计数值。
要表示一个物品其品质的好坏,不一定只有一个品质特性,任何物品其物理上的性质、化学上的性质、形状等都属于此物品的品质特性,所以所谓的品质就是多数品质特性的总合。一般构成品质的要素可归纳为图表1-1。


3. 管理的含义
对于不必要的细节不加以干涉而委让出其责任及权限,使工作能依照管理者的意思顺利进行并得到满意结果的活动,称为管理。
要使这种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确实达成目标,首先管理者必须拟定计划(Plan),此计划可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明确地决定自己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也就是想获得的成果是什么,这就是一般所谓的“目标计划”;另一个是为获得此成果或想达成此目标,所必须遵守的作业顺序或方法,这就是一般所谓的“方法计划”。有了周全的计划以后,管理者就必须使现场作业人员能遵照计划确实实施(Do)。要使现场作业人员能确实实施,最主要的是管理者必须下命令,将计划通知有关人员,或教育训练现场作业人员,使其确实了解计划内容,用命令的方式使有关人员知道必须遵守“方法计划”进行工作。如果管理者下了命令,而每一位现场作业人员都能确实遵守“方法计划”实施作业,那么管理可说就成功了大半。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达成目标的,所以管理者下了命令后,就要开始调查(Check)现场作业人员是否依照命令实施,实施结果是否能达成“目标计划”。
为了做好这种调查,管理者必须经常到现场去巡视或监督现场作业,发现有未依照命令实施作业的,应立刻加以纠正;发现结果不好时,应立刻采取改善措施,这种措施称为应急措施。在管理活动进行中,应急措施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作,但如果只做应急措施,管理是无法做的,也是没有效率的。所以如果要使管理更有效率,就必须定期地做实施结果的测定工作,调查实施结果并检讨所获得的成果是否与“目标计划”一致。如果未达成“目标计划”,则须追查原因,挖掘问题,采取修正“方法计划”、变更设备、调动人员、加强教育训练等措施(Action),消除原因所在,使同样的问题不会再发生,一步一步地使成果接近“目标计划”,这种措施称为再发防止措施。
上述计划(Plan)→实施(Do)→调查(Check)→改善措施(Action)再回到计划(Plan)的连续不断循环的管理活动称之为PDCA循环。

(三)品质管理的PDCA循环图
品质管理是一种以品质为目标而应用PDCA循环图的活动。

1. 计划(Plan)
建立标准化体系,推行全公司的标准化,依照标准化体系制定管理所必要的各项标准。
⑴ 决定方针(目标计划)
检讨顾客的要求,及本公司的技术水准、制程能力、原材料等因素决定品质标准。
⑵ 决定达成目标的方法(方法计划)
拟订为达成目标的厂内标准书。
① 设备、机械、工具标准;
② 原料、材料标准;
③ 技术标准;
④ 操作操准;
⑤ 检验标准;
⑥ 测定标准;
⑦ 管制标准。

2. 实施(Do)
命令现场人员依照标准制造合乎标准的产品。
● 管理者必须下命令使部属明白必须遵守标准实施作业的决心;
● 教育训练,使每一位部属都能确实了解所制定的标准;
● 制造时必须确实依照标准。

3. 调查(Check)
调查实施结果是否良好(结果与目标计划是否一致),若有异常发生,须追查原因。
● 管理者经常巡视或监督部属的作业,发现异常,追查异常原因;
● 定期测定品质特性、品质成本、生产成果,做统计分析,发现异常,追查异常原因。

4. 改善措施(Action)
依调查结果消除异常原因,采取修正标准的措施。
⑴ 应急措施——消除现象
例如不良发生时发现是由于温度操作错误(标准为100℃,但却以120℃作业),管理者应立刻通知现场将温度调整至符合作业标准的状态;但过几天又发生不良,调查结果发现仍是温度操作错误,管理者仍命令现场调整温度;但不久又发生同样原因的不良,如此反反复复。像这样的只消除发生不良的现象,而未把发生不良的真正原因消除的应急措施,是无法把品质管理真正做好的。
⑵ 再发防止措施——消除原因
不良发生时必须追查真正的原因,采取能消除原因的再发防止措施,防止再度发生同样原因的不良。
例如因温度操作错误而发生不良时:
① 调查有无标准
没有标准时立刻制定标准即可消除温度操作错误的原因,使不良不会再度发生。
② 有标准时调查是否已遵守
若已遵守标准操作,但结果仍不良,一定是标准错误,应立刻修正温度的操作标准,例如100℃±20℃修正为100℃±5℃,即可消除温度操作错误的原因,而不会再度发生同样原因的不良。
③ 有标准,但未遵守时,调查员工是否了解标准
因不了解标准而未遵守时,应立刻加强教育训练,使部属了解标准,例如使部属了解温度的操作标准为100℃±5℃,即可消除温度操作错误的原因。
④ 有标准、且了解标准但未遵守时,调查标准是否合理
因不合理而未遵守时,应立刻修改标准使标准合理,例如规定100℃为操作标准,但这一标准是无法遵守的不合理的标准,如果修改为100℃±5℃就有办法遵守了,自然就可消除温度操作错误的原因。
⑤ 如果了解标准并且标准合理,但仍未被遵守时,必定是因为操作的人有某种缺陷或品性不好,所以只要调换操作的人,即可除去温度操作错误的原因,使同样原因的不良不会再度发生。
P、D、C、A各阶段,就如车轮一样,连续不断在“重视品质的观念”及“对品质负有责任感”的地面上,向着箭头方向循环不止,不断改进,一步一步地前进,这就是品质管理的基本做法。


(四)石川馨的循环图
1. 制定标准品质
管理品质必须先制定标准品质。所谓标准品质,是考虑顾客要求、技术水准、原材料等,会同全厂品质管理委员会的决议,由经营者决定品质水准。

2. 决定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实行标准化
以技术或统计的解析为基础,制定技术标准、设计标准、作业标准、检查标准等。需特别注意的是:
● 查明原因;
● 把握大原因;
● 实行标准化。

3. 教育和训练
虽制定了标准,但如果不被员工所了解,不被遵守的话,那是没有用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训练全体员工,特别是操作人员,使其能完全了解,确实遵守实行。

4. 实施

5. 检查工作内容,调查是否合乎标准
管理人员对全部原因一一作检查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好只对主要原因作巡回检查,看是否合乎标准,同时对各项重要特性利用管制图加以管制,看是否发生差异。

6. 改善及处置
虽发现错误,究明原因,但如不采取改善措施,不加以处置的话,是毫无用处的。所以如果发现错误,究明了原因,就应立刻采取改善措施,使错误不再发生。

7. 检查处置后的结果
采取改善措施以后,必须对其结果再加以检查,确定已合乎标准。
以上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想法,如图表1-4所示,活动不断地向前循环着,管理也就不断地改善,一步一步朝向目标。


点击关闭

  •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