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厦门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福友书籍> 福友书籍

QC手法运用实务

分类:福友书籍  发布日期:2018-09-03 11:22:00  浏览次数:1670  [返回]

          QC手法运用实务
          作业:周冰  编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1531921 

QC七大手法是制造型企业应用最广泛的利器。本书周冰先生十余年的经验及对品管工作的体悟。全书以案例诠释的方式讲解QC七大手法的基本概念、运用时机及QC手法的综合运用棗QCC活动等,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案例丰富且贴合企业,为一本不可多得的QC七大手法实用书籍。



定价:40.00元







QC七大手法是制造型企业应用最广泛的利器。本书周冰先生十余年的经验及对品管工作的体悟。全书以案例诠释的方式讲解QC七大手法的基本概念、运用时机及QC手法的综合运用棗QCC活动等,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案例丰富且贴合企业,为一本不可多得的QC七大手法实用书籍。



周冰 先生

■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工程学士
■ 厦门大学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

现任:
■ 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资深顾问师、专业讲师

经历:
■ 厦门TDK有限公司(日资)        
■ 厦门进雄企业有限公司(美资)   
■ 北京用友软件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民营)
■ 厦门大学MBA联合会创始人、主席

专长:
■ 组织人事系统
■ 生产管理体系
■ 品质管理体系
■ QCC体系建立及实施
■ 企业流程再造



第一篇  品质管制入门
一、认识品质
二、品质管制的内涵
三、品质管制的发展历史
四、如何发现并说明品质问题

第二篇  QC手法概论
一、什么是QC手法
二、实用QC手法概述
三、QC手法的运用时机

第三篇  查检表——QC的基本功
一、什么是查检表
二、查检表的用途和种类
三、常见查检表
四、其他形式的查检表
五、查检表的运用方法
六、查检表的制作步骤
七、使用查检表的注意事项
八、查检表的应用案例

第四篇  柏拉图——把握重点的利器
一、什么是柏拉图
二、柏拉图的结构
三、制作柏拉图的目的
四、柏拉图的制作步骤
五、制作柏拉图的注意事项
六、柏拉图的运用及案例

第五篇  拨开迷雾见本质——层别法
一、什么是层别法
二、层别对象的分类原则及方法
三、进行层别的步骤
四、层别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五、层别法的运用及案例

第六篇  寻找原因的捷径——特性要因图
一、什么是特性要因图
二、特性要因图的分类
三、制作特性要因图必备的技能——脑力激荡法
四、制作特性要因图的步骤
五、制作特性要因图的注意事项
六、特性要因图的运用及案例

第七篇  查看数据分布的工具——散布图
一、什么是散布图
二、散布图的用途
三、散布图的制作步骤
四、散布图的读取方法
五、制作散布图的注意事项

第八篇  品质稳定性的分析工具——直方图
一、什么是直方图
二、直方图的用途
三、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四、直方图的读取方法
五、制程能力和制程能力指数
六、制作直方图的注意事项

第九篇  及时发现问题的工具——管制图
一、什么是管制图
二、管制图的分类
三、管制图的制作步骤
四、管制图的读取方法
五、运用管制图的注意事项

第十篇  QC手法的综合运用——QCC活动
一、QCC活动介绍
二、QCC推行组织及各级职责
三、QCC活动的12个步骤
四、QCC活动成功实施的工具——QC手法

第十一篇  QCC活动案例
一、运用QCC改善切线不良的案例
二、运用QCC提高断路器出厂合格率的案例
三、运用QCC缩短物料周转周期的案例



十多年前笔者就开始接触品质管理了。最早是在大学毕业时,有广州的企业来学校招聘,招聘的岗位上写着QC,尽管自己的英语底子不差,但是看到这两个字母还是一脸茫然,直到后来应聘到一家日资企业,才真正地了解了什么是QC。

这家日资企业,当时的规模只有2 000多人,可是经营效益却远远高于有些员工上万人的国营企业,原因何在?
于是笔者潜心研究,如何才能使一个企业发展到如这家日资企业一样?经过一个一个环节的研究和对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把产品的质量当作头等大事,这样的企业必定能够成功。
笔者从事品质管理,是从基层开始的。进入企业后,所有与品质有关的课程,笔者都会认真学习,每参加一次,即使是相同的课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更幸运的是,笔者刚进入这家企业的时候,企业刚刚开始导入QCC活动。于是,笔者便从圈员、圈长,到辅导员一路做下来,通过参与整个活动,不仅在过程中学会了QC手法及应用,更将自己的所悟与更多的同事进行分享。

再后来,笔者加入福友企管团队,开发了关于QC手法运用的课程,但是最初授课时得到的反馈如同笔者当初上课时的感受一样——有些枯燥。因为QC手法的原理大多数学员都能够很快明白,而且在课堂上所列举的案例也很快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但是,一旦回到生产管理现场,遇到真正的品质问题时,却很难自然地想到和运用到相关的QC手法,就好比一个花拳绣腿的武师,在摆架子的时候怎么看都很好,但是遇到真正的对手就不知道出哪一招了。

笔者对这个问题思考良久,后续开发了一门QC手法结合QCC活动的课程,这门课从一推出就广受学员欢迎。笔者在讲什么是QC的过程中,就将如何运用的方法灵活体现,使得学员不仅了解什么是QC手法,更懂得在何种条件下、如何运用QC手法,课程的实战性很强。
在林荣瑞老师的指导下,笔者把这门课程的精华编写成书,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实现笔者多年的梦想,那就是使国内的企业,能够真正了解、领会、运用相关品质管理的工具,持续地提升企业的产品品质,使企业能够百年长青!

笔者虽然对品质管理潜心研究多年,也经常求教于各类的品管名家,但是总觉得自己悟性有限,所以在书中可能有些自创的理论未必就是真理,也希望与各位品质管理者切磋,以进一步完善本书。
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承蒙福友企管林荣瑞老师的帮助和指正,福友团队同仁付出的辛勤劳动,还有笔者太太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第一篇 品质管制入门

一、认识品质
—— 让企业立足和发展的根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立起来,众多的中国企业家正雄心勃勃地将自己的企业打造成为百年长青的典范企业。
然而,市场也存在竞争的一面,在市场竞争中,产品品质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同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竞争中,企业因品质出现问题而效益日下甚至关闭的情况也时有耳闻。
2007年,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国美泰公司因玩具的品质问题发生了三起召回事件,总计召回玩具2 020万件,而美泰采购的玩具有80%以上来自中国,美泰的产品因品质缺陷召回,其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中国300余家企业倒闭。2008年9月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再次向中国企业尤其是民族产业敲响警钟,若不重视产品品质,花费几十年心血创立起来的品牌,很可能毁于瞬间。
所以,企业要百年长青,必须在品质方面下足功夫,好的品质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基石。笔者曾服务过员工过万的国有企业,也服务过人员最初不足两千的日资企业,但是惊异地发现,人员过万的、高级人才众多的国有企业效益远远不如不足两千人的的日资企业。经过认真比较与反思后笔者总结出:员工对品质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效益,所以说品质就是企业的生命。
可喜的是,国内很多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在不断转变和提升,对于产品品质的关注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不仅包括企业会花费资金和精力通过ISO认证,也包括在企业内设置专门的岗位和部门对品质进行控制,不间断地对企业的管理干部甚至基层的员工进行品质培训。总之,企业都在尽力掌握品质这把金钥匙,争取能够早日迈入优秀企业的行列。

二、品质管制的内涵
1. 消费者理解的品质
在阐述品质这一概念之前,先讨论两个简单的问题:
⑴ 我们进行消费,如购物、医疗、旅游、教育等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什么?
答案:品质、成本、交期、服务和安全。
⑵ 我们选择产品或服务的标准有哪些?
答案:性能优越,美观,使用方便,服务周到,售后服务好,用起来放心。
每个顾客购买产品都是由一定的期望所决定的,如果产品在使用中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期望,顾客就感到满意并认为这种产品的品质好或至少可以接受。反之,如果产品在使用中没有满足这些期望,人们就会做出产品品质不好的判断。

2. 专家给品质下的定义
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品质下了定义:
⑴ 品质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优秀”等主观、含糊的术语。——美国品管大师克劳士比(符合性)
⑵ “品质是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品质无须惊人之举”——世界著名品质管理专家戴明(适用性)
⑶ 品质就是“产品在使用时能够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美国品质管理专家朱兰(适用性)
⑷ “品质管理就是要最经济、最有效地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用户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日本品质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适用性、满意性)

3. 品质的权威定义
真正物美价廉即性价比高,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才是好的品质!

三、品质管制的发展历史
《考工记》开头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所谓“审曲面势”,就是对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作类型与规格的设计,“以饬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以辨民器”意思是对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品质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所以19世纪末的品质被称之为“操作者的品质管理”。
1875年,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念,出现了最初的品质管理,有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制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品质管理(SQC)理论——通过统计抽样检验方法,对产品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预防问题发生的目的。
1950年,戴明提出品质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品质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
1960年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品质管理的概念——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品质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不能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而需进行覆盖所有职能需要部门的品质活动。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品质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品质控制(TQC)的品质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查检表”、“层别法”、“柏拉图”、“特性要因图”、“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等被称为“QC七大手法”,并普遍用于品质改进。
20世纪末,全面品质管理(TQM)成功运用于许多“世界级”企业,使其成为一种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战略,品质的概念也从狭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全面品质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品质,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在围绕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和生产周期方面,新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例如,出现了并行工程(CE)、企业流程再造(BPR)等。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必将极大地促进品质的迅速提升,包括生产和服务的品质、工作品质、学习品质甚至人们的生活品质。品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更加丰富,并将不断突破旧的范畴而获得新的发展。

四、如何发现并说明品质问题
要评估企业现在的品质水平或是检查企业目前存在的品质问题,必须有足够的数据来做说明和佐证,例如,不良率、不良金额、制程能力、客户投诉件数等等,没有详细和准确的数据,品质管制就会形同虚设。

1. 何谓数据资料
数据是经过测量或观察所得到的对于被测量或观察对象的一种事实的表现,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具体的数字,例如产品不良率2.5%,则2.5%就是数据。

2. 数据的种类
数据包括计量值数据和计数值数据。所谓计量值数据是指须经过连续测定才能取得的数据,而计数值数据是指必须经过点数,以个数计算结果的数据。
例如,零件的尺寸、产品的重量、导线的长度等都是连续性的数值,是计量值;而不良的件数、客户抱怨的次数等非连续的以件数、个数等为单位的数值则是计数值。
正确地区分计量值和计数值,对于以后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
企业中产生的数据非常多,如何确保数据的有效和正确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品质管制所需要的数据,一般的做法是:先理顺品质管制的流程,然后针对流程控制的关键点设置相对应的数据收集表单,并指定相关的数据收集责任人。
比如,生产设备增加了加温的功能,而设备的温度是品质的关键控制点,这个时候,必须制作新的表单记录不同工作时间设备的温度,以作为品质状况的分析依据。
有了数据并不代表已经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对已经拥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辨别数据的真伪,通过数据来研究问题的本质,这个时候,QC七大手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点击关闭

  •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