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的运用
分类:福友书籍 发布日期:2018-09-03 11:26:29 浏览次数:1540 [返回]
|
IE的运用 |
|
作业:福友IE研究会 编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1528464 IE是使生产力向上的工学。IE技法还同时具备了标准化及合理化的功能,推动得好,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交期。本书简介了古今中外IE理论精华,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并掌握好IE技法的相关理论与实务,从而最终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受益。 定价:58.00元 |
||
|
|
|
|
|

IE是使生产力向上的工学。IE技法还同时具备了标准化及合理化的功能,推动得好,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交期。本书简介了古今中外IE理论精华,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并掌握好IE技法的相关理论与实务,从而最终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受益。

第一篇 认识IE
一、IE的起源
二、IE使美国率先进入工业时代
三、IE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四、IE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篇 IE的原点——标准工时
一、标准工时的基本概念
二、量产加工与单件加工的标准工时计算
三、机械工时的估算表
四、机械加工的工时评估案例
第三篇 工作抽查的运用
一、工作抽查分析法
二、工作抽查的优缺点
三、工作抽查的实施方法
四、工作抽查的实施案例
第四篇 工程分析的运用
一、工程分析的基本概念
二、工程分析的种类
三、工程分析运用之共同作业分析案例
四、工程分析运用之工程内的动作经济原则
五、工程分析运用之生产线平衡
第五篇 工厂布置计划的要领
一、工厂布置计划的基本概念
二、工厂布置计划的形式
三、工厂布置计划的程序
四、工厂布置计划的实施案例
第六篇 物料搬运的方法
一、物料搬运的基本概念
二、物料搬运改善的原则
三、树立以改善物料搬运为目的的基本理念
四、物料搬运重要性的案例
五、物料搬运分析
六、物料搬运应用案例
第七篇 作业研究的运用
一、作业研究的起源
二、几种作业研究在实务中的运用
三、作业研究的应用案例
第八篇 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
二、成本核算方法概要
三、成本核算运用案例
四、有效运用成本表
五、成本核算在更新设备时的运用案例
第九篇 提案改善活动
一、提案改善活动对企业的重要性
二、提案改善活动的进行方式
三、提案改善制度的案例
四、活用团队活动来推行提案改善活动
第十篇 运用价值工程(VA/VE)降低成本
一、VA/VE的由来
二、有关VA/VE的基本概念
三、VA/VE的导入方式
四、VA/VE小组的编成与训练
五、VA/VE的运用案例
第十一篇 驱动管理的两个轮子—— 品质管理与IE手法
一、品质管理与IE的关系
二、品质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
三、品质管理的基本概念
四、品质保证
五、品质管理简述
第十二篇 IE的未来
一、产品同质化时代的来临与企业未来展望
二、IE在中国制造业的展望

IE是Industrial Engineering(工业工程)的简写,是指在最经济最有效的情况下,将人、物、设备加以整合,从而提升生产力的一种活动。IE推动得好,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交期,因此IE与 QC、VE也常常被称为企业管理的三驾马车。日本在20世纪之所以能够超越美国,成为制造业的霸主,其致胜法宝就是QC、IE、VE。
有关QC,福友公司已将2005年定义为“福友企管品质元年”,并已经推出《品质管理》、《如何推行5S》、《SPC统计制程管制》、《品质管制大全》(上下册)、《TQM全面品质管理》等多本品质管理大师们的著作,后续还将继续推出系列品管专著,以为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进军“中国品质”之路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关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因尚未大规模推动的缘故,可能对于部分读者而言还有些陌生,但相信读者会对福友公司在2003年7月推出的《标准工时制定与工作改善》一书有印象,标准工时便是IE众多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考虑到坊间有关工业工程方面的专著本来就是少之又少,我们深感有责任为中国制造业管理者奉上一本以实务操作为主,兼备一定理论介绍的《IE的运用》(福友公司以往书籍多偏重于操作)。对这本专著,我们从选题立项到组织编写,都非常慎重,我对我们福友顾问精英团队总结自身工作指导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本专著相当有信心,书中同时也简介了古今中外IE理论精华。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并掌握好IE技法的相关理论与实务,从而最终在实际工作中受益。
福友公司在大陆创办已十多年,最大的感慨是大陆大部分企业浪费庞大的人力资源而生产出低效率、低价值的产品,这中间最大的误区在于企业过于追求学习一些最新的思维及管理方法,但是这些最新的东西,大部分的企业因为不具备条件而用不上。
回归原点,企业应重新审视应用何种管理工具来提升竞争力。我们认为IE人才的培养在企业中的普及化,对大陆的企业而言是最为迫切的。
1991年我受邀到大陆主持一家台资企业,当时这家企业有几百人,可是管理混乱、没效率,尤其在生产方面。依据我的经验,这种企业假如没有导入IE和标准化,企业就不能扩大,因为越扩大就越乱,越乱问题就越多。到任3个月我就决定成立IE部门(生产技术部),因为IE最大的功效在于化繁为简,简化了一切事情就简单了,效率自会提高,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成立这个部门,问题来了,找不到这方面的人才,因为在当时大陆高等院校很少有这个科系,企业能培养这种人才的更是稀少,最后只好挑了3个念工程技术的大学生来做“苗子”,从标准工时开始,一步一步地由我带着学习。两年之后形成了5个人的部门,从事工厂内简化及标准化工作。仅仅3年的时间,该厂就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更带动了整个厦门光学仪器产业的发展。
随着劳动力短缺的日益严重,以往靠人海战术生产的企业势必被淘汰,唯有尽快地导入如IE的科学管理工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陆有关工业管理应用工具方面的教学甚少,是造成今日制造业中高阶管理人才供应量不足的最大原因之一,这也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今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希望本书能对中国的IE人才的培养有所贡献,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望。

第一篇 认识IE
一、IE的起源
IE就是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的英文简称。对于完全没有机械动力存在的原始石器时代来说,所谓IE,就是使生产力提升的一种思考。例如:为了提高狩猎、捕鱼及其他农耕作业的生产力,于是借助于石头、木头、骨头等工具,或利用家畜的力量,来达到省力、工作轻松的目的。因此,“这种思考”是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演进、发展而来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从使用其他工具或家畜的辅助力量,发展到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直至近代,人们不只会灵活使用头脑,更知道借助电脑助自己一臂之力。
例如,17世纪的美国社会中,人力占18%,家畜力则高达82%,而机械动力的使用状态为零。到了20世纪,人力下滑至3%,家畜力陡降为1%,机械动力的使用却巨幅攀升到96%。因而,美国产业的生产力有了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其他许多国家的产业生产力,即使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但从总体来看,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IE一词被运用在工业上,大约从产业革命之后才开始。从18世纪后半叶起,英国出现了纺织机和蒸汽机技术革新的重大结合,使得从纺织部门到其他的工业部门,乃至工厂制度均受到影响,而且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以及德国也都受到此次工业革命的波及,直到19世纪才最终完成此次工业革命。
IE在美国仅仅使用了半个世纪,就使其从欧洲各先进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强盛工业力的国家。人称“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首先在其发表的《科学管理法》当中,为IE一词正名。其后,加拿大在1917年正式成立IE协会。美国也于1948年成立了IE学会,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带领下,许多大学也先后成立了IE学科或学院。
美国的IE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为IE做了以下定义描述:
“所谓IE指的是将人、物及设备加以综合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系统设计、改善、建议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必须活用工程的分析、设计、数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把从这个系统中所得到的结果,予以明确的表示、预测和评价。”
简而言之,“IE是使生产力向上的工学”;更简单地说,IE是在尽量不使用劳动力的情形下,使生产力向上。
二、IE使美国率先进入工业时代
英国产业革命之后的IE,可称为IE的初期;而泰勒以后的IE,则可称为近代的IE。
泰勒自幼在美国费城上流社会的家庭中长大,在父亲的期待下,他进入哈佛大学就读,随后因学业压力导致视力减退而回到故乡,不得不放弃了其父原先为他设定成为律师的人生目标,成为制铁厂的一名员工。在年轻的泰勒心中,对于新时代先进的工作场所里的种种状况,急欲亲身观察并体验,然而泰勒所看见的,却不是干劲十足的工作场面,而尽是一些躲避老板眼光、工作偷懒的从业人员。
泰勒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于老板单方决定薪资、员工工作量过大,以及员工担心被减薪等不安因素所造成的。为此,泰勒以最佳的作业方法、作业均衡的作业人员,以及正常的作业速度等做为考量的前提,提倡以“一日合理的工作量”作为客观的标准,而且为了使这样的想法更加具体化,泰勒进行了工程实验:使用秒表来观测作业并加以记录。进而设定标准时间、进行各种作业的改善与稼动分析等,并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实绩。
泰勒所主张的这个科学管理法,随后成为对企业改革极具影响力的社会运动,而且此科学管理法的性质也逐渐改变。此后,科学的管理法虽然经过许多变革并累积经验,但泰勒的管理法直到现代仍被承续着,而且成为目前精练的标准工时的确立基础。
近代IE较为显著的工业成果,则应该要属亨利·福特汽车工厂的作业流程方式。20世纪初,汽车是以富人为对象,进行预约生产的,而福特则使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它以最高品质制造出标准化的零件,并采用可大量生产的流程作业方式的组装生产线,完成了以最低价位为主的销售体制。对当时汽车界而言,汽车潜在的大众化需求并不受重视,外界曾预言福特公司将会破产,然而仅仅在半年内这一预言就失败了,福特接到了许多订单,并创下生产75 000台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神话”。
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劳伦·麦尔斯提出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简称VA)理论,使得制品的成本大幅降低。因此,不仅美国国防部引入此理论,连民间企业也广泛采用。但在当时价值分析还只是企业材料采购部门的活动,时至今日不仅成为制品功能价值分析与改善的技术进步,而且也渗入到设计部门,并向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发展。
三、IE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日本的IE从翻译1912年泰勒所编写的《科学管理法》一书开始。20世纪20年代,以上野阳一氏为中心,许多IE工程师开始了作业研究。随后,在1942年成立了日本能率协会。
自1945年开始,美国的IE技术从QC开始,包括WF、MH、VA、VE、WS、OR、WD、SE等,一一引入日本,从各大企业一直到中小企业,都引进IE的技术方法,并忠实地加以实践。
日本的IE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走向产业技术的成熟期,大大地提高了日本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明显的产业成果,要属机器人产业的出现。产业机器人虽然诞生于美国,但是从冲压机取出工件的机械手等技术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东京工业大学研发出来的。当时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人力不足,薪资费用又高,对企业而言,产业机器人的出现就如同救世主一般,因此掀起了一阵广泛使用机器人热潮。
日本第一届产业机器人展正式展开了智能机器人研究。四年后在东京展开第四届国际产业机器人座谈会时,日本产业机器人的应用技术已达到世界水准。随后几年,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跳脱了长久以来的装卸作业,随着定点焊接、涂装、组装等作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机器人也开始进入这些作业区。1980年可称为日本的“机器人元年”,配备着各种感应器的智能机器人开始广泛运用。部分企业所进行的全面品质控制(TQC)以及机器人的广泛运用,使得产业的生产力不断进步,从而让其他制造现场人手不足,但又急欲提升品质、增加设备使用率的企业也纷纷积极地引进机器人。
机器人的运用,使日本企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众多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被生产并输送到世界各地。日本也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并持续至今。
进入21世纪,日本机器人的运用和发展更加迅速,其机器人占据了世界50%的市场份额。目前,已往民用、医用方向发展。
四、IE在中国的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制造业的管理基础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计划经济的模式使企业不具备市场竞争的意识和条件。尽管在解放后,像长春一汽、湖北二汽、鞍钢等许多大企业都在技术革新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并具有部分IE应用的特点。但是IE真正的推广和应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90年代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诞生之后。
进入9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管理,特别是制造企业的管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企业管理的成功因素之一在于IE这种管理技术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已有许多企业在推行IE方面受益匪浅:长春一汽变速箱厂在推行精益生产工作中使流动资金降低70%,并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湖北二汽的“一个流”生产和厂际运输看板管理,都是中国式IE的杰作。在工作研究方面,上海金陵无线电厂、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天津市电子局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最为突出的是几乎所有的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都有IE工程师,像Motorola公司、天津OTIS公司、中美史克公司、上海大众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公司等都广泛推广IE,其企业效益不言而喻。
目前,全国已有国家技术监督局、中科院等十几个部委和北京、上海、辽宁、湖北、河北、安徽等十几个省市设立了IE学会。并在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近30所大学设立IE专业和全国自学考试万余名IE学员。在短短的几年内,IE在中国迅速发展。
但是,国内目前仍有许多企业还不甚了解IE的作用,虽可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成功经验,却看不到其背后支撑的根本技术体系。中国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工程发展很快,但由于对管理和IE未能给予充分重视,所以致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企业的效益问题仍是一个未能充分解决的难题。
综上所述,中国的IE仍处于认识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无关系,包括教育管理也处于“发展中”阶段。但是已有许多大型企业和乡镇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关心IE,因而可以预见,随着IE的宣传、培训、教育和试点工作的加强,IE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 上一篇:有效的选才与面谈技巧
- 下一篇:中小企业经营之道